传统的经济学原理,建立在 “理性行为” 这个概念之上。以最基本的供求原理为例,当物品供过于求,人们会因为选择而放弃昂贵的品牌,选择价廉物美的物品,卖家怕货品滞消而被逼减价。经济学家相信,理性行为主宰着买卖双方的举措,这一个理念受到了新一代经济学家质疑。
诺贝尔奖得主塞勒(Richard Thaler)是新一代的经济学家,他的研究跟金融市场没有太大的关系,而是研究行为经济学,对一些社会反常现象加以分析。塞勒集合了人们一系列的非理性行为,对它们加以研究。
他开始在他任教的大学做实验,向他的大学生提问,假设他们在此课室里有千分之一机会中了毒,而解药只有一瓶,他们会愿意用多少钱买药?对此,他们的答案是 1 千元。
接下来,他换一个方式问同样的问题,假设要求他们到科室去上课,而他们因此会面对千分之一的中毒机会,需要付他们多少钱,他们才愿意上课?对此,学生们要求超过 1 百万元!
在人们考虑是否接受手术,若医生告诉他有 95% 生存机会,他们安然接受建议,但若把词话说成 5% 失败率,他们却会拒绝。
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事,用同样的问题,用不同的提问方式,答案会截然不同。人们虽然得到同样的资讯,但因为他们无法做理性判断,他们的选择就会被提问方式影响。
基于以上的例子,塞勒呼吁决策者,除了做理性决策以外,还要照顾人们非理性的一面。塞勒的研究不仅影响了企业,就连美国和英国的前总统也设立专门小组,研究如何能将行为经济学融入到政治里头。
从个人家庭角度来看,家长犹如家里的决策者,他们都希望带领孩子走向光明。除了严格的教导,偶尔用上一些行为经济学,可能事半功倍。在人前数孩子的不是到底是在激励他,还是在打击他的信心?反之,夸奖孩子的行为,可否给他们奠定一个前进的目标?此外,重复叮嘱孩子真的能避免他们做某件错事,还是在无时无刻挑起他们重做此事的记忆?
几个月前,维多利亚州发生第二波疫情,原因是因为有人不准守隔离的规则,要确保国人准守规则,保持社交距离,除了有关当局严厉执法,我们可否利用行为经济学达到目标?这一点值得深思。
张晋玮博士 – IT · 投资 · 写作
facebook.com/alexchong.d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