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姚花
算下来我登陆澳洲已经5个多月了,这5个月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,最大的喜悦是我升级做妈妈了,当听到女儿哇哇的哭声,看到她精致的小脸,移民澳洲所经历的艰辛都抛开云外了。目前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的状态,每天的工作就是带娃,闲下来就写写澳洲的一些经历分享给大家。
我一直都有一些懵懂的缺乏理性的冲动,比如前几年独自一人午夜攀爬衡山,包括这次在怀孕5个月的时候选择跨国搬家来到澳洲,我完全想象不到到底有多艰辛,当我挺着肚子走上飞机的那刻起,就像走在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,我想象的澳洲生活一定是美酒咖啡阳光海岸,完全没有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,只是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,我一定要让女儿在澳洲出生,让她接受最优良的教育。
其实澳洲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的繁华,反而特别的土,所以“土澳”就是这么叫出来的,除了城里能感受到些许热闹的气氛之外,在其他地方很难看见人在路上走,晚上的路灯也好少,一到晚上到处都是黑灯瞎火的,跟我小时候住的农村差不多,人们早早的就休息了,你想找个地方喝个小酒撸个串,没有的事,商场在下午5点左右就打烊了。澳洲人一般都是周五晚上开始出来浪,约三五好友在自家院子里烧烤开个party嚎叫几嗓子,一直浪到周日,其他时间都是很安静的。我刚来澳洲的时候是希望当一个农民的,为什么要来澳洲当农民?因为在国内当农民会被人看不起,在澳洲当农民没人知道,但这个愿望最终被我先生扼杀在了摇篮里。
初来澳洲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障碍来自语言,我那带着口音的五毛钱英语,勉强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, 看病就医这样程度的就有困难了,还好澳洲非常的人性化,打个电话就有翻译一对一翻译,我记得第一次孕检就花了将近1个半小时;我在国内咨询医生超过20分钟,后面就会有一群孕妇不停的敲门,我也就养成了速战速决的习惯,啰嗦的话绝不多说,为此我还有点担心这样会不会占用医生太多的时间而不好意思,反而医生很耐心的安慰我,当时有2个医生分别接待了我,大概是一个负责心理咨询,一个负责身体的检查,我觉得澳洲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远超出我的想象,大部分的问题都是针对抑郁症以及是否有家暴,包括产后的第一次去看家庭医生,也是看我有没有抑郁症的倾向,那时候我还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,一点也看不出抑郁症的征兆。
我因为没有经验加上太过劳累而出现了早产的迹象,当时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以为做个检查没事就可以回家了,为了安全起见医生让我住院继续观察一个星期,我当时不是很情愿留下来住院的,以前在国内住院的时候,那种被子未洗净的排泄物的味道让我对住院有些排斥,当护士检查一次我就会问一次什么时候可以回家,想离开的心情非常的急切。到了第二天,我开始住的不想离开了,我长这么大终于在医院里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,可以说那是我人生中过的最舒服的十天,每天都会有医生和护士来检查,所以我对身体的状况很放心,整个人都很放松,包括一日三餐都有服务员送到床前,菜单里很贴心的提供了亚洲人喜欢吃的米饭和炒菜,还有各种水果、果汁和甜品随时供应,吃完有人收拾干净,刚开始住的是单人间,后来稳定了之后转去了双人房,整层楼的孕妇屈指可数,所以大部分时间我独自一个人住着双人房的,病房有独立的卫生间,床铺也很干净没有异味,连消毒水的味道都难以闻到,窗明几净而又宽敞,窗外是一片红色瓦盖有些英式复古的的屋顶,屋前一排树长得很高,风一吹来树摇晃的厉害,像浪一样扑腾扑腾的,看着心情很舒畅,我竟可以一整个下午静静的看着窗外的树发呆,脑袋放空什么也不用想。那段时间我开始主动找人聊天了,朋友圈也会为同学朋友点赞留言,需要砍几刀的拼多多链接我居然很耐烦的打开帮人砍价了,若是以前,不是过命的交情我都懒得理。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快要生了,再后来遇到那个翻译看见我,很惊讶的说,你生了小孩之后真的是容光焕发啊。
在医院住了将近10天左右,小家伙开始等不及要冲出来,我当时也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,以为澳洲保胎技术应该比国内要强,怎么也会让我撑到预产期,除了每天的胎监之外,医生没有给我任何的药物去保胎,大概是怕药物会对胎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吧。当一阵阵的宫缩越发的强劲的时候,我才开始意识到,我可能是要生了,其实我挺能忍的,旁边也有助产士一直陪在旁边安慰我,痛到开2指的时候,我就再也忍不住了,挥手让助产士赶紧叫麻醉师给我上麻药,还好澳洲的麻醉技术还不错,打完麻药我迷迷糊糊的睡到自然醒,第二天早上10点多宝宝就生下了,感觉像是拉便便一样的轻松,医生倒腾几下之后把一坨黑乎乎的肉团扔在我胸口的时候,我才意识到,这是我娃啊?这个过程快到让我怀疑电视里演的都是骗人的。这真不是骗你们生小孩,我看到有的新闻赞扬母亲拒绝麻药就为了顺其自然生下孩子,真是荒唐至极,大清早就亡了,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宣扬这样带着血与痛的母爱,感觉不挨个几刀,不痛到面部扭曲变形就不足以称为母爱,为什么要白白去经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呢,谁说生小孩就一定是痛苦的呢?何况接下来还要精力去照顾宝宝。
澳洲产妇是不坐月子的,记得我生完后助产士递给我一杯水,我当时又饿又渴,猛吸了一口后发现是冰水,吐出来又显得不礼貌,看着助产士足足守了我一夜,又不想麻烦她再去给我倒杯温水,只敢喝了一口。接着护士给我送来些吃的,是三明治和果汁,果汁也是冰的,但实在是太饿了,也顾不了那么多了。吃完休息一会被送到了病房里,当时完全没有睡意,也不觉得累,还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无法自拔。到了下午,护士就催着我去冲凉了,我犹豫了几下还是选择不冲吧,毕竟刚生完孩子,万一落下月子病怎么办,直到第二天,护士再次催我去洗澡,还开始帮我准备了换洗的衣服和毛巾,终于,我跨过了产妇禁忌的边缘,洗就洗吧,隔壁病房的妈妈生完第二天就被护士催着出院了,我总不至于弱到澡都不敢洗吧。就这样,我整个月子里除了没有手沾冷水,其他跟平时没什么两样。
宝宝由于早产,出生后住进了保温箱,不过情况都算良好,住了3天的一级护理病房后,就转到了一般护理区去了,平时除了吃就是睡,很少哭闹,护士们都喜欢这样的宝宝。平均每个护士照顾2个宝宝,我每天送2次母乳去医院就可以了。我在尝试母乳喂养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扰,涨奶是整个生育过程里我所经历过的最痛苦的时刻,那种痛是一时半会旁人无法帮你的,只能慢慢的按摩缓解,护士看着我涨的跟石头一样的奶,帮我叫了一个母乳喂养顾问过来帮助我,应该类似于国内的催奶师吧,我忘记她叫什么名字了,歪果仁的名字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过,不过她那个人我记住了,大概50多岁的老阿姨,带着英国绅士的那种气质,剪着短发,身形比较瘦但一点都不弱,戴着金丝框眼镜,整体有些gay的气质,有点神秘的眼神,声音很低沉而又温柔,说话不紧不慢的,让你听着就想扑倒她怀里撒个娇,若不是她很少笑,差点就被她掰弯了。拖着个拉杆箱来去匆匆,从不跟旁边的护士寒暄闲聊。因为解决了我奶涨的烦恼,每次她进来我都有种再次遇到救命恩人的激动。
从开始到出院,我大概住了3个星期,宝宝住了2个星期,最后结账的时候总共花了10.76澳币,人民币大概55块钱不到吧,那是因为出院的时候医院给宝宝开的一瓶维D是自费的,这还是在出院后1个月我们才收到医院的账单。整个过程除了不能再让我继续住下去,其他都没毛病。因为早产的原因,出院之后一直都有护士上门跟踪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,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少专业的指导,细致到教我们怎么正确的包裹孩子等等,不然我跟我先生为了孩子的便便这个问题都能吵翻天的,
之前一直有朋友问我,澳洲不是歧视华人吗?而且跟国内的关系也不好,为什么还要去澳洲?其实歧视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,任何一个城市,甚至任何一个人的身边,曾经的上海人看外来人都是乡下人,广东人看外来人都是北方人,有钱人看不起没钱的,这也算是一种歧视吧,我们不也过的好好的,澳洲有歧视吗?有,我曾经在政府部门办医疗卡的时候,遇到的一个工作人员,听口音应该是欧洲那边过来的白人,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,还好我有五毛钱的英语傍身。其实我遇到歧视最多的还是我们的同胞,自己人看不起自己人,也可能是太了解同胞的劣根了,看谁都觉得是为了过来澳洲薅羊毛丢同胞的脸的,态度都不是很友好。当然也有热心的华人朋友,我先生的几个朋友就很给力的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,包括后来认识的华人家庭医生。澳洲本地的白人是非常的热情友好的,是那种你撞到他的时候,你还没道歉他就跟你say sorry了,以至于我先生特别地热衷于去向他们问路。我说,你又不是不认识路,干嘛故意去问人家,他说,我就想感受一下他们的热情,让人很温暖,觉得安心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