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罗睺罗外,对于沙弥,佛陀都特别关心。像在远方弘法的迦旃延尊者,有一天派了他的弟子回到只园精舍探望佛陀。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从远道而来,立刻吩咐阿难说:「你在我的卧室再添一张床位,让迦旃延的小徒弟睡在我的住处。」这样细心的关怀,让远方弘法的弟子知道了,怎么不感动于心?佛陀就是这么一位具有人情味的圣者。
有时,对僧团修道生活不能适应的人,佛陀也成全他的人生,让他回归家庭、社会,做一名佛教信徒,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并没有减少。
佛陀不但现生示范教育,有时也会引证过去生中的因缘,曾做过的牺牲奉献,来勉励修道者,如《佛说九色鹿经》中九色鹿悲心救人,反被出卖;《六度集经》里鹿王代替怀孕的母鹿转至送死;《旧杂譬喻经》的鹦鹉衔水救森林大火;《太子须大拏经》里,须大拏太子发愿广行布施,济拔众生,虽然遭受极大痛苦,也无怨无悔。《中阿含经・长寿王品》记载长生童子的以德报怨,他有几次机会可以杀梵豫王来替父亲报仇;但是,一想到父亲忍辱不怨、恶来善往,「莫起怨结」的教化,他三次放下手中利剑。宽宏大量的举止也感动了梵豫王,从此解决了两国的仇恨。这些不都是佛陀对人间的教化、慈悲的示现吗?
五、利生服务
佛陀成道后,行走五印度,从南方的摩揭陀国走到北方的舍卫城,从波罗奈又走到毗舍离,走遍了恒河沿岸,走尽了山岭危岩,从未停止度化利生的工作。
他在四十九年弘化的生涯里,最初直畅本怀,讲说《华严经》二十一日,后因观机逗教,再说《阿含经》十二年、《方等经》八年、《般若经》二十二年、《法华经》和《涅盘经》共八年,这是大会的宣讲,至于佛陀对个人特别的教化则是无量数次,也感化无量数人。
度化的弟子,除了先前提及的外道领袖、出家的王子,还有许多大富长者,一国之君的频婆娑罗王、波斯匿王,王妃韦提希夫人、末利夫人等。佛陀的教法,如无边的大海,容纳众流;如日月之光,普照大地。他对商人,说经营之道;对农夫,说耕种之道;对政治家,说治国之道;对于弟子的教化方式,常是应病予药,都给予平等关怀。当然,佛陀不只在精舍修持,也和弟子们在各地跟民众接触,说法教化,甚至协助排难解纷。
好比佛陀曾为乡人调解争水的纠纷。《杂阿含经・执杖经》记载,释迦族、拘
利族手执木杖对峙,佛陀适巧经过,劝说双方要和平相处,平均用水,共度旱期难关。
佛教在当时的印度,迅速发展起来。因此,在政治上,有许多国王亲自向佛陀问道,或者派遣大臣向佛陀请法。今日印度灵鹫山边,还留有频婆娑罗王停车的遗址纪念。
当时尚未成佛的悉达多,为了寻找修行之道,曾经路过摩揭陀国,频婆娑罗王为他庄重的仪表及向道之心感动,原本想分半个国家给他,却被一心修道的悉达多拒绝。不过,悉达多应允有一天证悟了,必定回来救度他。
成道后的佛陀,遵守诺言,带领弟子来到摩揭陀国为频婆娑罗王说法。频婆娑罗王建设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僧度众。只要佛陀在精舍的期间,国王也经常转至问道。
后来,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,受到提婆达多的挑衅,为了继承王位,把父王饿死在狱中。杀害父亲后的阿阇世,并未因得到王位而欢喜,反而想起过去父亲对他的慈爱,心中不时悔恨悲愁,身体也生病了。名医耆婆对阿阇世王说:「医生能治身病,但不能治心病,国王的苦,是从心生起,佛陀是无上医王,只要肯拜见佛陀,一定可以把心病医好。」阿阇世王于是欢喜转至拜见佛陀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