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至你们也看不起泰国的佛教,觉得泰国佛教光是靠信仰和供养,没有什么学术、义理;但相对的,泰国佛教其实也看不起你们中国佛教,认为你们已经远离了原始佛陀时代的戒律生活,名义上是大乘佛教,实际上对佛法都没有真正的了解。乃至日本佛教也看不起中国佛教,因为日本佛教尽管宗派多,但没有人派;中国佛教不但有宗派而且有人派,这是让日本佛教诟病的地方。 」
像以上这种情况,大家互相歧视,彼此互不认同,如此哪能彼此亲信、交流、互访、往来呢?又怎能找到佛教共存共荣的成就呢?因此我们研究人间佛教,从人的性格来看,要让世间的每个人都能团结、统一、合作、共识,这是很不容易达成的目标。
所以,佛教在行事上,就不要太计较,在义理上把佛教单纯化,像三法印、四圣谛、六度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、因果业报等,或许将来佛教就能够普遍发展。假如太多的谈玄说妙,只有让佛教提早消灭,不能为佛教增分,因为现代的人都要求单纯;我们看,禅门在中国历史上所以一枝独秀,就是回归佛陀本怀――信仰、修行单纯化。
特别是各地的佛教,由于文化、语言、习俗、气候、地理环境的不同,自然发展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生活样貌。就拿原始佛教时代的僧团来讲,僧侣们过着清净的修道生活,所谓「偏袒右肩、托钵乞食、树下一宿」;但这是在气候炎热的印度,如果把地点换在大雪飘飘的西伯利亚或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哈尔滨,出家人还能偏袒右肩去托钵乞食吗?尤其像在中国社会,乞食被视为是乞丐的行为,你说,在这样的情况下,比丘、比丘尼们还能实行「次第托钵乞食」的仪制吗?
在〈宝王如来性起品〉:「复次,佛子!譬如水性,皆同一味,随器异故,味有差别。水无是念:『我作众味。』如来妙音亦复如是,皆悉一味,谓解脱味,随诸众生,受化器异,应有差别。」(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三四)所以,形式的佛教,大家必须要重新思考;要在精神上、义理上、心灵上、生活里,找寻信仰的宗要,不要拘泥模板,要与时俱进,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,弘扬佛法,如此,人间佛教必定能符合当今人心思潮。
纵观中国的佛教,过去祖师大德,在他们的信仰、悟道等修为中,早就已经发出人间佛教的消息;如六祖惠能大师说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再如百丈禅师提倡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农禅生活等。这种丛林的禅门生活,其实也都是依循着佛陀当初在印度创建教团的示范。
只不过这时候的中国佛教,因为知道在生活形式上与印度不同,不能因循过去,所以才有「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」,也就是「避开戒律,另订清规」,而依丛林寺院的清规制度来发展中国佛教,因此才发展出中国佛教的特色,甚至开创出隋唐时代「八宗并起」的盛况。
大乘八宗 没有脱离大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