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星云大師
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,二千六百多年前,出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,是净饭王的王子,姓乔达摩,名悉达多。
佛陀出家成道前,虽然贵为一国王子,在王宫里享受着人间的荣华富贵;但他反观一般平民百姓,不但为了生活必须百般奔波营求,尤其当时的印度社会,人民依出生的身分、阶级、职业等不同,分有「婆罗门(宗教师)、刹帝利(王公贵族)、吠舍(工商界)、首陀罗(贱民)」等四种姓。这个阶级制度让人民天生就必须被迫接受「尊卑贵贱」的差别待遇,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的现象,也让那些低下阶层的人民更是苦上加苦。
当时佛陀虽然尚未出家,还是身处王宫的悉达多太子,但他关怀社会民生,尤其在「游历四城门」(《佛本行经》)之后,更加深刻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疾苦,以及对生死无常感到无奈。为了打破人我阶级森严的种姓制度,实现「众生平等」的佛法真义,藉此解决社会人事的纷争、对立,帮助众生减少内心的忧悲苦恼,进而认识生命的真谛,解开生死的迷惑,增加人生的幸福解脱,佛陀于是发心出家修道,经过多年的苦修、冥想后,终于证悟「缘起」及「众生平等」的真理而成道。
中道生活 解决人间问题
佛陀成道后,他告诉世间大众,唯有过着离于苦乐、有无二边的「中道」生活,才能解决有关「人生、人心、人事」等诸多的人间问题。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都是为了给予当时的社会大众「示教利喜」(《法华经》);也正因为佛陀的慈悲教化,人间就这样有了「佛教」。
由此可见,「佛教」本来就是佛陀对「人间」的教化,佛陀为了解决人间的问题,所以发愿出家,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教法,都是为了增加人间的幸福与安乐,所以「佛教」其实就是「人间」的佛教,人间佛教就是佛陀「降诞世间、示教利喜」的本怀,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人间佛教,人间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。
如此说来,既然「佛教」就是「人间佛教」,「人间佛教」就是「佛教」,那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特别揭橥「人间佛教」,何必要特别标榜「人间」两个字呢?
主要的是,因为佛陀时代距离现在已有二千六百年的时间,在这个漫长的弘传过程中,因为人为的诸多因素,包括弟子对「佛陀教法」及「佛所制戒」产生
许多的歧见与异说,形成很多不同的教派与思想主张,使得佛教因为教徒的种种分歧而不容易团结、合作,造成佛教发展的困难。
再者,佛教传到中国之后,由于政治、社会变迁等因素,使得佛教慢慢走入山林,形成「清修自了」的遁世佛教。加上过去佛教里的一些法师说法,总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场,过分强调「出世思想」,经常否定现实人生所需要的财富、感情、家庭生活等。例如,提到财富,就说「金钱是毒蛇」;谈到夫妻,就说「不是冤家不聚头」;说起儿女,就说「都是一群讨债鬼」。因为传统佛教不重视人间生活,失去了人间性、生活性,因而为世人所诟病。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