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星雲大師
如果是藉着佛陀的威德加持来给予自我的信心、自我的提升,这是可以的;但我们对佛陀的信仰,不能只是贪求、要求、祈求,像儿女对父母要求这个、要求那个,这是长养贪心,不是信仰的真义。相反的,应该是为信仰来奉献、服务、供养。信仰的意义就是一种舍己为人,牺牲小我,成就大众。
因此,人间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,倡导信仰的意义是奉献、是不求回报;佛陀一生示教利喜,所谓「割肉喂鹰」、「舍身饲虎」,这种利益众生、对人间牺牲、奉献的精神,是人间至难、至尊、至贵的行为。所以今日我们要让佛教确实「人间化」,首先要创建人间佛教的思想,如经文所言的「佛起大悲心,饶益诸世间」(《别译杂阿含经》卷一),有了人间佛教的思想,必然会产生人间佛教的言行,必能歌颂人间的善美、赞叹人间的和乐,乃至推动利他的工作、发起助人的服务等。
以《维摩诘经》的维摩居士为例,他就是人间佛教的模范行者;甚至《法华经》的〈譬喻品〉等,《华严经》的「事事无碍法界」等思想,都是今后人间佛教重点意义的宣扬。
利他普济 奉献不求回报
换句话说,人间佛教要有利他性与普济性,「人间佛教」是以菩提心为主,以菩萨道为行,能够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,实践佛陀对人间的开示、教化,效法佛陀牺牲、奉献的行谊,这就是菩提心。
像「九色鹿」里的鹿王,为他的同类牺牲;像「鹦鹉衔水救火
,不管火救不救得了,这个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的愿力,是他的菩提心。这种精神和行为合起来就是菩萨道,菩萨道才是人间佛教。所以弘扬人间佛教要有菩提心,没有菩提心是为「焦芽败种」,故《华严经》云:「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」
菩提心就是要有「入世」的精神,还要有「出世」的思想,也就是要能「入于世间」,而又「不着于世间」;等于宋朝岳武穆所说,一个国家要有办法,必须文官不爱财,武官不怕死。佛教也是一样,如果没有出世、入世的调和,那佛教也发展困难,因此人间佛教强调,「菩提心」是信仰与修行的根本。
人间佛教是「入世重于出世,生活重于生死,利他重于自利,普济重于独修」,如果没有菩提心,就不能修学菩萨道;因此,唯有发菩提心的人,才堪任人间佛教的责任,才堪弘扬人间佛教。
当今的佛教徒,都希望成佛,在经典里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,光是信仰的完成,就要一大阿僧只劫,那是多少时间?因此,佛教现在最重要的,不是在念佛、求佛、拜佛而已,应该是在行佛。所谓行佛者,要经过千生万死、千锤百炼,慢慢才能与佛相应,才能悟道;如果到了悟道的阶段,还怕佛道不能完成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