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】
第一章 總說
文/星雲大師
人间佛教是「佛说的」,也是「人要的」,因此人间佛教既要符合「佛说的」,还要顺应「人要的」。人在世间生存,不能没有国家的保护,也不能缺少社会大众的因缘成就。可以说,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,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各种资生用物的物质生活,这就有赖士农工商等社会大众的相互帮助。有了吃穿日用,精神方面还要有亲情、爱情、友情、恩情等各种净化的感情生活,乃至提升人格、性灵的艺术生活;更重要的是,人有生死问题,所以不能没有信仰的生活;因此,我提出「光荣归于佛陀,成就归于大众,利益归于社会,功德归于信徒」,我也曾为人间佛教提出四个宗要:「家国为尊、生活合理、人间因缘、心意和乐」,我认为让大家共同接受的佛教,才是人间佛教。
佛法指导 丰富生活意义
人间的生活,需要有佛法的指导,所谓「平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」;有了佛法,生活的意义就不一样。
在中国民间有「第一经」之称的《金刚经》,开头序文就说:「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、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……」
这段经文,看起来只是世间上一般世俗生活的一顿早餐,实际上,这顿早餐的内容意义非凡,它含有悟道者「自觉觉他,自度度人」的修持与慈悲、智慧。
例如,「食时,着衣、持钵」,这是说到了吃饭的时候,一定要衣冠整齐、形容威仪、安详有序的依照规矩,手持瓦钵次第去乞食,这是持戒的精神。「次第乞已」,就是不分贵贱,不拣精粗,不分贫富,是忍辱、平等、随缘、随喜的精神。再者,托钵时,信者以饭食供养僧团的生活,僧团就以佛法开示信徒,让大家心开意解,所谓「财法二施,等无差别」,这是布施的实践。饭后整理衣、钵、具等用品,接着洁身洗足,晏然端坐,以禅坐安定身心,这就是精进波罗蜜。
托钵生活 智慧光明普照
甚至饮食的好与不好,社会对佛教的信与不信、对僧团各种的看法,都需要忍辱波罗蜜。要想具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则必须要让般若来统摄。因此,六度在大乘佛教里,即是人间佛教生活的准则。
这一段简单的托钵生活,可以说,就是般若智慧光明的普照,是如来放光的生活。着衣、持钵,是手上放光;城中乞食,是足下放光;次第乞食,是眼睛放光;饭食讫,收衣钵,是口
中放光;洗足已,敷座而坐,是通身放光。
这是一般通俗的生活,却把佛陀人间佛教、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现无遗。这当中不但是佛陀实践六度波罗蜜的示现,同时也展现了人间佛教的深义。因此,佛法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,我们对佛陀行化之间的悲心宏愿,也要能深一层的去透视,才能真正了解佛法。
可惜的是,过去佛教的传播,因为人性的脆弱,也由于信徒的自信心不足、信仰力不够,一直都只是把佛陀当成保护伞,当作是靠山。生病了,要求佛陀保佑他健康;家庭人事不和了,要求佛陀保佑他家庭和谐;贫苦穷困了,要求佛陀能帮他发财富贵…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