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星雲大師
在距离佛陀证悟的菩提伽耶不远处,频婆娑罗王拨出一块广大的土地,创建了「竹林精舍」。分有十六大院,每院六十房、五百楼阁、七十二间讲堂等,提供给佛陀讲道,以及跟随佛陀学习的千余位弟子安居修学。这也是佛陀传道的第一个道场。在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卷四里,可以看到当时法轮初转的时空情景。
佛陀虽然在南方传道,但也有来自北印度旅行经商的人转至听法闻道。在一次传教中,北方舍卫城的企业家须达长者,因为闻法而心开意解,生起了信心,故而发愿回到北方后,由他护持建设「只园精舍」,请求佛陀也能到北方弘扬佛法。(《贤愚经・须达起精舍品》)
在北方,须达长者出资买下了只陀太子的花园,作为建筑精舍的土地。建设期间,佛陀还派遣舍利弗监工,最终顺利完成一座至今地基犹存的道场,成为佛陀在北方弘法的根据地,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经典里可以看到的「只树给孤独园」。
据《五分律》卷二五记载,只园精舍土地平正,面积大约有八十顷,除了中央的佛殿,周围有八十间小房,并且有经行处、讲堂、温室、食堂、厨房、浴舍、病室、莲池等等设施。
法为中心 开发自性智慧
到了这个时候,南北印度都有了道场,而佛陀率领千二百五十五位常随众弟子在各地展开传道,也都获得社会大力的支持,连北方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也加入了信徒的行列。佛法由下而上弘传,是比较辛苦的,但现在有了南北两个国家的国王护持,由上而下传道,佛陀的弘化形势也就非常顺利展开,信众与日俱增。可以说,这时候的佛陀,已经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团。
佛陀的伟大,在于度众方法和其它宗教不同。他不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,一再强调「我在众中」,是众中的一个。他告诉弟子要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异依止」《杂阿含经》,表明信仰真理最主要的是信仰自己,开发自性的慈悲、智慧,教团是以法为中心的教团,并且提出学道要「依法不依人、依义不依语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、依智不依识」。佛陀如此开明的教法,怎能不为人间的大众所接受呢?因此,当时佛教在印度各宗教中能够显得特出,就不是没有原因了。
当然,一个教团的成立,并不是那么容易。举凡如何散播救人救世的真理,也就是所谓弘扬佛法;抑或对人民如何救苦救难,即所谓度生弘化;另外,还有僧团的组织、衣食住行的生活等等问题,都必须做出周全的规画。
尤其随着现实生活的需要,佛陀为安住僧团订立了初期共住的规范,以「六和敬」作为和合共住的原则。比方:身体安闲,排队次第有序,行为不侵犯别人,大家相处和乐是「身和同住」;讲话不喧哗,语言要亲切,彼此没有冲突,是「口和无诤」;大家志同道合,内心和悦平静,是「意和同悦」;在法制上,人人平等,是「戒和同修」;在生活上,衣食住行的享用平均配置,如果有多余,就要分给大众,是「利和同均」;听闻佛陀说法,以取得思想上的统一,是「见和同解」等。到了这个时候,教团更加健全,也更能清净修道了。
但所谓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,由于佛法初兴,外道的嫉妒与打击也纷至沓来。在「八相成道」中提到,当初佛陀历经千锤百炼、千生万死的修行,终于降伏了外在的诱惑,也降伏了内心的烦恼,而如今,面对一些外道的迫害,他也不放在心上。
例如,有一名外道梵志,一心想要与佛陀辩论,他就采先礼后兵之计,带了两盆花来和佛陀见面。佛陀一见到他,就说:「放下!」外道听后,把左手拿的花放了下来;接着,佛陀又说:「放下!」他再把右手拿的花放下来;没想到,佛陀仍然说:「放下!」外道不解,质问佛陀:「我两盆花都已经放下了,还要放下什么呢?」这时候佛陀就说:「我不是叫你放下芬芳的鲜花,而是要你放下内心的贪瞋愚痴、烦恼无明。」(《佛祖纲目卷第三・释迦牟
尼佛机缘》)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