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星雲大師
说到印度的气候,因为炎热,比丘只要简单的三衣具备,就可以过日子,尽量把个人生活用物减到最简单,以免物累。参加弘法大会的时候,穿搭的衣服是九条大衣;日常生活穿常服,就是现今出家人披搭的七衣;至于工作服,则是五条衣。好比,现在国际佛光会举办的人间佛教活动,信众会员身着团体服装,虽然式样、颜色多有不同,但是整齐划一,这和佛陀时代的思想,可以说是古今相应。
到了夜晚,依个人修持的方式不同,大众各自精进,但大部分都是在禅定里扩大自己、升华自己,慢慢地提升自我的人格,与佛陀理想里的圣道相应。
实践六度 生活不离道念
许多弟子们在修道的过程中,或有所觉悟者,但无论修证的是罗汉四个阶位,或是菩萨五十一位,都须通过佛陀的印可,才知道修行的层次到达哪个阶段。就如现在的学校,有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……,同样的,在僧团里的修行成就也有这样的次第。
在经典中,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活不离禅思、道念,时时刻刻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;与僧信弟子的往来,也总能「示教利喜」。因此,弟子们闻法后,都是「依教奉行」,并且欢喜踊跃,作礼而去。
看起来,佛陀的一日生活,似乎与一般凡夫的生活没有两样,一样要吃饭睡觉,也一样要走路讲话,但细细观察,内容却大不相同。正如禅门有信徒问禅师:「你怎么修行?」禅师回答说:「吃饭、睡觉。」信徒说:「我们也是吃饭、睡觉,不也是修行吗?」禅师说:「不一样。你吃饭,挑肥拣瘦,食不甘味;睡觉,你翻来复去,睡不安心,内容可不相同了。」
佛陀过的是实践六度、表现般若风光的生活,与凡夫经常计较、纷争的情况天差地别,非常不一样。例如托钵乞食,不但信众可以种植福田,佛陀也为他们说法,此即「布施波罗蜜」;披搭袈裟,以示应常行清净戒法,即「持戒波罗蜜」;次第乞食,不分贵贱,不避怠慢,即「忍辱波罗蜜」;亲自洗钵,铺设坐具,勤奋不懈,是「精进波罗蜜」;经行、静坐、冥想,思惟法义,则是「禅定波罗蜜」。而这一切可以说都流露出一位悟道者的般若生活,即「般若波罗蜜」。
四、度化弟子
当然,佛陀的一日、佛陀的教化并不是这么刻板。因为跟随佛陀的弟子们性格不一,有的欢喜在洞窟、树下修习禅定,有的勤于民间各处传教往来。佛陀都给予这许多弟子一一嘉勉,讲述的道理也都契理契机。因此,要观察佛陀的教化,可以先从他对弟子的用心、爱护、教育说起。
好比佛陀的十大弟子中,舍利弗尊者已经是证悟的大阿罗汉,是教团的领导者之一。有一次,大家养息之后,佛陀巡视僧团,见到舍利弗在园子里经行散步,上前询问:「为什么这么晚不睡觉还走来走去?
舍利弗回答说:「因为今天回来的人多,床位不够,就让给初学比丘休息。
佛陀一听,次日集合大众,开示大家对长老要尊重。
像目犍连尊者,他知道自己母亲生前的恶行,请示佛陀希望为亡母祈求冥福。佛陀特意告诉他,可以在教团结夏安居后解居的那一天,设斋供养僧众,以此功德力,可以免除母亲在恶道受苦,这是北传佛教盂兰盆会的起源。后来有梁武帝、宝志禅师等倡导盂兰盆会,流传至今。
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,有着弘法的热忱,他向佛陀表达希望到输卢那国传播佛法。佛陀提醒他,那里的人民生性强悍,恐怕不容易受教。富楼那说:「不要紧,他们骂我、打我,甚至杀我,我正好将此一命供养佛陀。
佛陀印可说:「你既有为真理牺牲奉献的精神,我欢送你转至。」
阿难尊者是十大弟子里的多闻第一,可以说是教团忠实的干部。因为相貌庄严,引起很多女难,好比分饼不均引起讥嫌、摩登伽女的爱慕纠葛等等,佛陀都给予帮助化解,方便教化。
(待續)